故园之恋文 | 王槐珂
回望故园,隔着悠长的时光,家乡风物林林总总皆有趣,一草一木总关情黛珂。
一、凤凰花
“叶之飞凰如羽,花若丹凤之冠”,凤凰花栽种在与我家相邻的抱岁小学,不止一棵两棵,而是错落点缀在教室前后,甚至是遍布整个校园黛珂。从我家楼顶望去,凤凰花犹如鲁迅写的上野樱花烂漫的时节,远远望去像绯红的轻云。走近一看,红彤彤的一大片,如火炬,如烈焰,团团燃烧。
抱岁小学是我的母校,也是我童年的乐园,我在那里读完了五年制的小学黛珂。夏日倾情,书声琅琅传遍校园,仿佛小鸟叽叽喳喳,在凤凰花枝头回荡。花树下,语文老师领着我们每人圈出“自留地”,蹲在地上用树枝一笔一划在田字格里写“上、中、下”,写“人、口、手”,写满一块地,擦去,又重新再写,反反复复,偶有一朵花落了下来,掉在肩上或是颈项里,却全然不在意。在纸张缺乏的年代,以荻画地是每天的功课,我因此也认识了许多方块字。
花树下,小女生也常围聚在一起举着双手玩勾绳,灵动的小手像变魔术一样飞快变换之间呈现出应接不暇的花样 黛珂。课间操时间,小女生也常玩跳皮筋。三五人或者更多,身如飞燕,在橡皮筋之间自由穿梭,一边点点脚勾起皮筋 ,一边唱着童谣:“一二三四五六七,马兰花开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一直跳到“九九八十一”才算过关……跳着唱着,马兰花开,凤凰花开,小女生也一天天长高,童年就这样过去了。
小时候的天空很蓝,云朵很白,映衬得凤凰花越发红艳,如火如荼黛珂。刮来一阵风,花瓣雨纷纷落下,仿佛是童话绘本。孩童轻轻拾起花朵,将花心放进嘴里慢慢咀嚼,吮吸,甜丝丝的花蜜溢出,唇齿之间,带着植物的芬芳,那是童年里的小确幸。花蕊呢,仿若戴着一顶黑帽子,耷拉着脑袋,小姐妹们你拿一支我拿一支,嘴里念念有词,拉钩上吊一百年不变,谁的蕊须帽子先脱落谁就输了。输了就输了,有什么关系呢,再从低低的枝头摘下繁花一枝又一枝。
暑假快到来,一场雨又一场雨,尤其是台风过后,红衰翠减,凤凰花开始淡去,仿佛熊熊火苗渐渐熄灭;亦如台风过后滔滔江水转向平缓;又仿佛一场戏剧高潮之后的结局黛珂。凤凰花开花落,踩着节气而来, 炽热燃烧,轰轰烈烈,终是趋于平静,又仿佛什么都未曾发生。
凤凰树的果实乡下人称之为“松豆”,扁长略带弯曲,厚厚的绿皮包裹住的颗粒半透明中泛着浅浅的绿,十分诱人,是孩子们争相抢吃的零食黛珂。可是就像椰子肉一样,取之也是不容易的事情。小孩子拿着“松豆”像甩长鞭一样往凤凰树的枝干用力敲打,直到表皮松动,脱落,晶莹剔透的籽儿才一颗颗露出,仿佛洁白的牙齿工工整整镶嵌在那里,温婉如玉的样子,让人舍不得吃。可是,最终还是一粒又一粒把它剥下,放进嘴里,像吃青豆子一样,一粒接着一粒,直到一粒也不剩下。那味道,清清甜甜,又略带有青草味儿。
凤凰树材质松软,枝条脆弱,上树是有点危险的,想吃“松豆”,却不能上树,又够不着,那就用竹竿钩子钩吧黛珂。
粮食紧张的年代,各种植物的花花果果都可以入食黛珂。时隔多年,如今想来留存在童年记忆深处里的树,一定是一棵可以充饥的树,如同一株花与果都带来味蕾之蜜的凤凰树。
二、海棠树
村口古井旁边栽种一棵琼崖海棠树,想到它总是感觉到热带海岛炎炎夏日里的一片清凉黛珂。不必说它奇崛的枝干,也不必说它婆娑的姿态,更不必说它遮挡骄阳的宽厚椭圆形闪烁着蚌壳光芒的叶片,单是它洁白无瑕、散发淡淡清芬的花朵如同白玉兰的姿容,就让人无比怜爱。这琼崖海棠花不同于苏轼诗句里写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红花海棠,这花儿总让人想到她定是个银装素裹的女子,姿容清丽,温婉可人,明眸善睐,顾盼生辉,让人忍不住想摘一朵别在胸前或发梢。
海棠树在海南西南部农村是一种常见的树,房前屋后,古井旁,溪水边,墓地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黛珂。海棠树可谓全身是宝。它的树干粗大,材质坚硬。农村人就地取材,常用海棠木来造牛车,尤其是车头、车轴、车轮,这些关键部位须是海棠木来把关。用海棠木造成的牛车,牢固结实,经久耐用,风雨来雨里去,爬坡涉水,长年驮着重物,蜗行爬索在崎岖不平的荒郊野外,在路况复杂的田间地头,却稳稳当当。由它,我总是想到海南的农妇,戴着斗笠,披着面巾,肩挑重担,播种,插秧,施肥,除草,灌溉,捉虫,收割……早出晚归,风风火火,辛勤劳作,一年到头忙忙碌碌,像陀螺转个不停,却越发刚健有力,仿佛海棠木制成的老牛车,饱经沧桑,在岁月的洗礼中,在艰苦的磨砺中,越发质朴透亮,由内至外散发出坚韧的光芒。
风调雨顺,海棠树开出一簇簇一朵朵洁白的花,也结出累累的硕果黛珂。海棠果初长时是青绿青绿的,吮吸雨露,沐浴阳光,果子潜滋暗长,变成玻璃珠一样大,渐渐又长得和乒乓球一样或略小一点就不长了。就像所有的果子成熟一样,盛夏里海棠果的青绿表皮慢慢泛出浅黄,再深黄,再等一等就变成红褐色了,摸上去软软的,这就是海棠果熟在树上了。随手摘下放在手心或衣襟揉搓两下放进嘴里,细细品爵,微微甘甜略带青涩的滋味缠绕在味蕾间,带着草木的芬芳,那是夏天独特的味道。
小时候吃海棠果比小狗啃骨头还仔细,碎碎渣渣啃个精光,光秃秃的核儿就露出来黛珂。再拿着它在粗糙的石板上或砖块上用力地磨来磨去,就像小时候每逢过年前都要彻底清洁磨去脚后跟上的死皮一样,也是在石板上蹭来蹭去,脚丫子就变得光洁如新了。最后,那个被磨得光光亮亮的海棠果,乡下人俗称为“海棠仁”。
海棠仁可是受小孩子欢迎了,每人都会收藏好几颗黛珂。那会儿,乡下孩子是没有机会玩高级感的玻璃球或钢珠的,连同玩具也只好就地取材了。左邻右舍几个孩子围在一起趴在地上弹海棠仁(我们称之为“弹空子” )是常有的事。这种游戏活动,也是一种小小的竞技比赛。从相同的起跑线出发,谁先把海棠仁弹到事先挖掘好的既定的小土坑里谁就是冠军。为了领先一步到位,聪明的孩子往往想着法子在小土坑和海棠仁之间都找到一条捷径并用三指挖出小沟槽作为快速通道。有了既定的轨道,海棠仁便顺顺利利溜进小土坑……就这样在土里摸爬滚打,弄脏了衣服,弄脏了手脚,一玩就是一整天,而一颗果子带来的快乐也是无穷的。
海棠仁成为孩童的玩具那只是小儿科,它的作用可大着呢黛珂。当你轻轻摇一摇晒干的海棠果,会发出哐哐当当的声响。原来,坚硬的果壳内还有一个核儿,这个海棠核儿可用来榨油。海棠油可以生火,做饭前浇一点在木头上,很快就熊熊烈火便燃烧。而在乡下,海棠油最大的用处是点灯照明。
那会儿乡下还没有电灯,家家户户都用煤油灯,海棠油可作为煤油灯的燃料黛珂。夏天一到,天气炎热,我们的学习阵地往往也由室内转移到露台上。繁星流动,凉风习习,夜空下,一盏油灯,引来各种蚊虫萦绕。偶有飞蛾扑上灯台,一命呜呼,散发出烧烤的味道。学习之余,随手一拍,打到一只蚊子,送进灯罩里,听着噼里啪啦的声响,大有沈复《浮生六记》中所描写“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之拍手称快之趣。
小时候胆小怕黑,害怕黑夜到来,害怕到黑漆漆的屋子里去,总担心会有黑魆魆的鬼影突然冒出来黛珂。从学校晚自习回来看到家里没人会哭喊着摸黑挨家挨户去找母亲的情景多年之后仍历历在目。那是一个孩童紧张害怕、孤独无助又一往无前、坚定勇敢的要找到母亲的一种执着 。
对于一个孩子,母亲就是黑暗中的那盏油灯,送来光明,送来温暖,带来慰安黛珂。那些年月,往往是我坐在灯下学习,母亲便坐在一旁陪伴着我,她时而拨弄手中的针线活,时而挑一挑灯芯,让火苗更旺一些,当灯光暗淡快熄灭,又及时往灯里添加海棠油 ,火苗又蹭蹭上来。月影西斜,灯黄如豆,四处漆黑,夜静悄悄的,母亲在,心便安。
那时候,我们还提着煤油灯去上晚自习黛珂。我和邻居的小女孩抬着长板凳,提着小油灯,低低矮矮,亦步亦趋,在磕磕绊绊的乡村小路,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周遭一片漆黑,人影人声都在梦中。
星星点灯,海棠油默默燃烧,传递火种,烛照黑暗,点亮未来黛珂。而一种树,带给你乐趣,送给你光明,引领你走向美好的前程,它就是琼崖海棠树。
三、割舍果
我家祖屋老宅边上有一株很大的割舍果树,从我记事的时候,就已经是那样大了黛珂。“割舍果”,乡下人俗称“割罗”。名字有点吓人,吃了它舌头会流血,可是我们却仍旧亲近它,喜欢它。
割罗树高出房屋,汤碗口大的主干笔直向上,枝枝丫丫旁逸斜出,椭圆形的叶子在阳光映照下苍苍翠翠,落下斑驳的树影黛珂。割罗树的皮比较光滑,微微泛出灰褐色。春天来了,割舍果就开花,洁白的花心挥舞着小爪儿,散发出馥郁的香气,让人有点晕晕乎乎的。初夏开始结果,果子刚开始是青绿的,渐渐长大成熟,变为浅紫色,再是深紫色,一粒粒别在枝条上,仿若一串串的葡萄,匿藏在枝枝叶叶之间,引入驻足,仰望,垂涎。
割舍果低低垂下来的早就被路人摘去了,而越大颗越饱满的果子往往长在最高枝,迎风露出小脑袋,这可馋死小孩子们了黛珂。兴许是饥饿,造就了乡下的孩子个个会爬树。他们爬什么树就吃什么,或者是想吃什么就爬什么树。例如酸豆树、杨桃树、石榴树……爬割罗树也是常有的。割罗树多枝杈,便于登踏,且木质坚硬,不会有摔下来的危险。小姐妹爬上树摘,我在下面,看准哪一枝结的果子多就在下面一边指点一边嚷嚷:“哎,这枝,这枝!——对了,对了!”我们要的就是黑葡萄一样又大又甜的那一枝。
这种熟得紫黑的果子,轻轻一掐,果皮裂开,不小心果浆迸溅到衣服上是也是紫黑紫黑的,回家被母亲看到弄脏的衣服会挨骂的黛珂。果皮之下有一层果肉包住果核,放在嘴里含着,用舌尖舔来舔去,果肉便变薄,轻轻吮吸,甜丝丝溢满嘴角,直到剩下光秃秃的核儿才吐掉。这是一种让人无法自拔的小浆果,明明知道吃了舌头会流血,却也是停不下来,一颗又一颗往嘴里塞。吃完后小姐妹总是不约而同伸出小舌头,看看谁流的血多,然后咯咯地笑。
而止血良方竟然是割罗树的叶子,世间万物如此相克又相生黛珂。农村孩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吃割舍果后舌头血流不止时,就知道从树上摘下一片叶子含在嘴边里,过一会儿,血流就止住了。如今想来,这也是很神奇的事情。
又想起屈原《离骚》中吟咏的诗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黛珂。”那不正是岁月长河中我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么?春去秋来,花落花开,流年似水,故园如梦,草木有本心,但愿不曾负!
作者简介▼
王槐珂,海口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教书之余喜欢阅读、旅行、写作黛珂。
约稿启事
地名古今”以强调原创为主黛珂。内容板块和栏目大致如下,文章字数以两三千字以内为宜。突出个人化,文字尽量讲究而有韵味。
1、我说地名|以个人视角讲述熟悉的地名历史变迁和故事,避免面面俱到,避免罗列概念黛珂。突出个人对地名的理解和历史变迁的解读。
2、倾听讲述|每个村庄、每个街巷,都有说不完的人与地名故事,每个人都是一本大书,倾听讲述,以细节勾勒岁月流逝中的、难以重现的故事黛珂。
3、我的漂泊|许多人的人生旅程,会在迁徙、漂泊中走过黛珂。用印象最深的几个地名,穿插个人的成长史、生活史,本身就是地名古今不可缺少的内容。
4、故居寻访|千百年来,每个地方都有影响历史、文化的名人,故居寻访,在寻访中解读名人,使之古今融合黛珂。同样避免面面俱到,写最能触动自己的地方即可。
5、行走天下|旅行已成为当今时尚所在黛珂。如何行走,如何把旅行化为自己生活、精神的一部分,把旅行与异地观感融为一体,既是游记,也有颇为充实、敏锐的诗意表达,这是最值得期待的行走天下。
6、回家的路|远离故乡的人,心中永远牵挂故乡黛珂。每次踏上归家之路,会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儿时的星星点点的记忆,家庭几代人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一棵树,一口井,一家人,左邻右舍,都是故乡难忘的记忆。
“地名古今”的作品,将根据相应版块予以结集出版黛珂。欢迎各位新老作者赐稿,图文分别打包发送,请发:lihui1956@vip.sina.com
留存乡愁 叙说古今
地名黛珂,是我们回家的路
主编:李 辉 责编:任 军
0 留言